萌水镇“五力”让文化惠民更“悦”民 | |||
| |||
今年以来,萌水镇坚持把提升群众满意度作为开展公共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聚焦群众文化需求,统筹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扩大文化活动覆盖面,为全镇乡村振兴贡献文化力量。 着力开展惠民文化活动。策划推出萌水镇首届乡村文化旅游季,活动自5月开始,持续至7月底,包括广场舞培训比赛、文艺汇演、文化美食节、优质农产品宣介、“文艺小分队”展演、文化下乡、寻找“萌”宝才艺传授、短视频直播培训等主题活动,受益群众达到2万余人,进一步展示萌水镇山明水秀的乡土文化、乡村旅游资源以及文旅发展最新成果。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原则,组建民间艺术团5个、160余人,围绕“读、唱、讲、做”等,每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惠民大型、单项型活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500余场,参与群众2万余名,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 强力优化文化阵地。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持续推动文化阵地“强起来”、文化活动“活起来”、让人民群众“乐起来”,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按照“小办公、大服务、开放式、亲情化”的服务理念,建立以镇为龙头、各村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群众性活动阵地体系。在镇级层面上,优化升级2000平米的镇综合文化站,今年被评为省级一级基层综合文化站;积极统筹全镇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社会资源,创新打造具有特色的镇级文化驿站。在村级层面上,以打造群众家门口公共文化服务圈为目标,将图书室、文化广场等现有阵地盘活,优化增设妇女儿童活动室、文化活动室、书画室等服务功能室,打造功能健全的“百姓文化客厅”。同时,在原有6处市级“5+N”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基础上,今年新创建3处。 倾力抓好文化队伍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扩大文化活动传播半径,组建民间艺术团6个、200余人,以各村有艺术特长、热心文艺生活的群众为主体,积极打造“雄风鼓舞队”、“文昌湖北安艺术团”(旗袍秀)、“三衣曳步舞队”、“夏侯村曳步舞队”、“萌水优秀广场舞队”和老年书法等品牌文化队伍,组织参加省老年春晚、全市龙年村晚、全区书画展等活动,举办书画展等主题展览3场。 着力打造文化品牌。举办首届短视频大赛,挖掘了一批优秀短视频作品,用镜头记录美好生活的同时,宣传萌水优美的山水风光、独特的风土人情、可口的特色风味,展示萌水镇的美好形象和群众的幸福生活。把握年轻人消费需求,把流量植入“吃、住、行、游、娱、购”等环节,重点策划黄河大集、帐篷露营、咖啡市集、“海誓山盟”等文旅项目。推荐上报水磨村、龙口村、官三村为省乡村旅游发展村,申报水磨村为市级2A级景区。依托市级以上媒体和文昌湖文旅、文昌湖发布、幸福萌水公众号、视频号等发布推介萌水镇旅游线路、农特产品美食地图、文化活动等稿件20余篇,持续打响“萌山萌水”特色品牌。 努力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挖掘打造水磨“五人制”足球场、官三慢生活步道、五棵树美食广场等包含休闲、运动、娱乐、美食各种文旅元素的“一村一处小景点”,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微空间。通过节会经济、休闲采摘、户外露营等文旅融合新模式,围绕“土特产品、特色食品”等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培育推广文昌红桃、新韩小米、戴家三色李、南安赤松茸、文昌花馍、三衣粉皮、池头大樱桃、金凤凰杏、蚕蛹炒货等特色品牌农副产品,不断壮大观光旅游和采摘农业。以“四季节庆”推进产业融合、乡村振兴,撬动农文旅经济新增长,唱响乡村文化旅游“四季歌”,重点提升滨湖沙滩、萌山湿地、环湖文旅廊道和生态活力圈层,提升萌宠乐园、多米渔乐岛等星级景区,打造田园康养为一体的乡村“微度假”旅游模式。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