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坚:勇于改革创新 奋力攻坚突破 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
| |||
勇于改革创新 奋力攻坚突破 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 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去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宏大的战略思维以及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决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发展规律,主动应对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科学把握我国发展阶段、内外环境、条件变化而作出的,事关全局性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逆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并不断冲击原有国际循环体系,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间综合实力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基于传统均衡的旧发展格局难以维持。而中国作为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大国,拥有日益显现的经济制度优势、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基础雄厚的产业体系和广阔的战略回旋余地。应当说,“双循环”战略不是简单地针对当前产业链供应链受外部冲击所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的强国方略,是筹划以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加快形成内外良性循环的战略抉择。 就山东而言,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和迫切之举。一方面,疫情冲击叠加中美大国博弈,我省经济特别是产业链的一些突出短板加速暴露。比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支柱产业大而不强、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等,这些短板需要在融入“双循环”战略的过程中加快补齐。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山东作为东部沿海大省,经济基础厚实、产业体系完备、内需市场广阔、开放优势突出,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山东贡献。 总的考虑,必须抢抓“双循环”战略实施蕴藏的巨大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通循环堵点断点,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工作指导上,加快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推动增长动力向更多依靠内需转变。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加快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产品服务供给质量,在供需有效对接上集中发力,用3到5年时间,基本建成消费拉动主导、供需有效对接的内需体系。二是推动产业体系向自主可控转变。以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目标,加快打通原始创新、基础创新、技术转化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创新链条,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断点,突破“卡脖子”技术装备,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重点领域产业能够做到关键零部件、设备和核心技术自给自足,产业链供应链抗冲击能力显著增强。三是推动要素配置向效率兼顾安全转变。在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的统筹、引导、保障作用,进一步破除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高各类要素资源高效协同调配,用5年左右时间,搭建一批高能级的要素对接平台和高等级交通基础设施,初步形成国内各类要素畅通流动微循环,建立起能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储备与使用体系。四是推动贸易功能向集聚全球要素转变。依靠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快推进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在更高水平上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出口与进口并重、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行的国际循环新格局,初步形成对国内外资本、技术、人才等核心要素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虹吸势能。 在具体推进中,在四个方面集中突破:第一,健全完善内需体系,在增强内循环驱动力上集中突破。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狠抓“六稳”“六保”落地,稳住经济“压舱石”。一方面,积极培育消费市场。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按照细分行业、分类支持的原则,围绕家电、新能源汽车、旅游、餐饮等消费行业,细化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实现一行业一对策,提高政策精准性和实效性。二是把握消费升级趋势,拿出优质资源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医养、家政、信息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减免税费、降低电价、贷款贴息等政策手段,吸引平台型企业跟进,培育壮大疫情催生的新兴消费市场。三是聚力建设一批区域消费中心,重点将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吸引力的消费中心城市。另一方面,突出强化重大产业投资项目牵引作用。聚焦“十强”产业,组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投入力度,重点抓好500万以上技改项目和“四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夯实“省内替代”“国内替代”技术基础。更好发挥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导向作用,努力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同时,持续加大保市场主体政策支持力度,织牢企业生存发展保障网。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鼓励自主产品应用,加大政府采购和国有企业采购支持力度,实施新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新软件首版次保险补偿机制。推进“百行进万企”、首贷培植等行动,用好企业贷款增信风险资金池,完善无还本续贷、应急转贷、银税互动、省市县三级金融辅导体系等政策措施,鼓励发展订单、仓单、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增强金融对市场主体的支持能力。 第二,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在增强产业支撑力上集中突破。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塑造现代产业体系竞争新优势。一是全面梳理排查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风险。“全图谱”梳理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重点排查评估高端零部件、中间品和基础原材料供应体系断链风险,建立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二是分类实施强链、补链、建链、保链工程。面向高端化工、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实施“强链”工程,谋划实施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施“补链”工程,针对薄弱环节开展补充式、填空式招引,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开展上下游对接、技术合作、整合重组;瞄准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实施“建链”工程,招引布局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龙头性引擎性项目,带动引进相关配套企业;针对迁链转链风险较高的外向型产业实施“保链”工程,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制定个性化服务保障方案,降低产业链外迁风险。三是着力构建产业创新生态圈。加大力度推动“领头雁”企业领航发展,实施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依托“链主”企业,加大省内外产业创新资源整合力度,突破“卡脖子”瓶颈,提高零部件本土配套率。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推动“企业上云”为核心,分类搭建一批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智能供应链体系。支持大科学装置及试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主体多元化、贴近市场需求的新型研发平台。加快济南科创大走廊、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第三,打通内外循环通道,在增强要素吸聚力上集中突破。聚力破除要素流通、市场共享、制度衔接障碍,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渠道。一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布局,完善高铁、高速出省陆路通道,加密空中洲际直航航线,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加强综合物流枢纽建设,推广多式联运,推进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构建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国际物流网络。二是提高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和配置效率。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政策体系,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健全完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劳动力多元化流动渠道、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体系、数据共享利用机制,提升山东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吸纳和配置资源要素的能力。三是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商利润再投资,延伸外资企业在鲁供应链。大力开拓东盟、上合组织、“一带一路”、南美等新兴市场,围绕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关键原材料、技术和产品,拓展可替代供应渠道。推广青岛“国际客厅”招商引资服务模式,提升跨境贸易服务便利化水平,支持企业通过网上洽谈、网上办展等方式主动抓订单、促合作、拓市场。 第四,守牢安全底线,在增强应急保障力上集中突破。坚持底线思维,跟踪研究后疫情时代国际和国内产业链收缩区域化、本土化趋势和影响,研究制定保持省内产业链供应链依托国内循环自主稳定运行的预案并建立及时调整机制。加快补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短板,组织实施好12个“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技术攻关及集成应用”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和两批769个补短板强弱项项目,确保项目按时建成投用。加快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规划编制,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快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建成运行公共卫生大数据运用平台。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